一个人靠着三轮车讨生活,却突然收到顶尖学府的博士录取通知书——这听起来像童话故事,但真的发生了。
2009年春天,辽宁锦州街头一个蹬三轮的中年人,接到了改变命运的电话。从摆摊小贩到复旦博士,这个跨度究竟有多大?而十五年过去了,当年那个轰动全国的"传奇",现在过得怎么样?
01
贵州安顺学院的办公楼里,一个53岁的东北汉子正在伏案工作。办公室不大,但三面墙都是书架,泛黄的古籍摞得严严实实。蔡伟把电脑屏幕转了90度,为了更清楚地看那些古文字的图片资料。
有学生来找他讨论学术问题,这个温和的老师从不着急,慢条斯理地解释着每个古字的来龙去脉。
"现在一年也就写一两篇论文。"蔡伟说话很平静,"没把握的东西不敢乱写,总得解决点实际问题才行。"
展开剩余82%很难想象,这个在象牙塔里安静做学问的人,十几年前还在锦州街头拉三轮车。那时的蔡伟每天早上5点多就得起床,把几十斤重的保温箱一个个搬下7楼,没有电梯。冬天手冻得拿不住车把,夏天汗水把衣服湿透好几遍。
可就是在那种环境下,他也没放下过书。
02
1991年高考落榜那天,蔡伟的语文老师叹了口气:"这孩子别的不行,就是认字厉害。"从小学开始,同学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都来问他,连老师都习惯让他当"活字典"。
但认字再厉害,偏科太严重也上不了大学。进胶管厂当工人后,蔡伟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里。锦州市图书馆的管理员都认识这个爱看古书的年轻人,有人还开玩笑:"这些东西你真能看懂?"
直到有一次,有人拿来一幅民国时期的字画想鉴定真伪,蔡伟瞄了一眼就说:"假的,这个字的写法不对。"后来请专家一看,果然是赝品。
三年后工厂倒闭,蔡伟下岗了。没学历没技术,只能在食堂当临时工,每天凌晨4点起来和面蒸馒头。后来买了辆破三轮车,在商场门口卖冰棍雪糕。
妻子张月,身体一直不好,为了支持丈夫读书,硬是在纺织厂拼命工作。
03
转折来得很突然。24岁那年,蔡伟鼓起勇气给复旦大学的裘锡圭教授写了封信。
信寄出去后,蔡伟也没抱太大希望。谁知道不到10天,真的收到了回信。裘锡圭在信中写道:"不计功利,刻苦潜修,十分钦佩。"
蔡伟激动了好几天。1996年春天,他真的在北京见到了这位学术泰斗。裘锡圭鼓励他继续自学,还主动跟他交流学术问题。
从那以后,两人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通信往来。蔡伟在网上发表文章,网名叫"抱小",在古文字学圈子里渐渐有了些名气。
04
2007年,灾难降临。妻子张月突然查出重病,医生说需要5万块钱治疗费。
为了给妻子治病,蔡伟开始拉三轮车送货,从早忙到晚,现在累得倒头就睡。
裘锡圭知道这个情况后坐不住了。正好复旦要和湖南省博物馆合作整理马王堆出土文献,他力荐蔡伟参加项目组。工作内容是重新注释那些竹简上的古文字,专业性极强。
一开始专家们都有顾虑:一个高中毕业的三轮车夫,能胜任这么高难度的工作吗?蔡伟很快证明了自己。那些模糊不清的古文字图片,他总能准确识别出来。项目进行了一年,蔡伟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。几位教授商量后决定:推荐这个人才读博士。
05
38岁读博士并不稀奇,稀奇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。按规定,报考博士必须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力。最后裘锡圭联合另外两位著名学者写推荐信,直接上报教育部。
2009年4月,复旦大学正式录取蔡伟为博士研究生。消息传出后轰动全国,各路媒体都来采访这个"传奇人物"。
博士生涯并不轻松。除了正常课程,蔡伟还要补很多基础课。6年时间,他比别人加倍努力,终于拿到了学位。
2015年毕业后找工作,由于高中学历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。最后是贵州安顺学院收留了他,安排他做古文字研究。
如今的蔡伟很知足。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。他不爱抛头露面,更喜欢一个人对着古书发呆。2019年出版了专著,2021年还被评为全国"十大读书人物"。
从三轮车夫到大学教授,蔡伟走了30多年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学者风骨不在于出身,而在于对知识的纯粹热爱。
53岁的蔡伟现在过得很平静。他说想为贵州整理一些本土文献,算是对第二故乡的回报。古文字学也从当年的冷门"绝学"变成了热门"显学",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进来。
有时候改变命运的不是运气,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。蔡伟用自己的经历证明:只要真心热爱,世界终会为你让路。
发布于:安徽省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