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 月的哈尔滨,中央大街的砖缝刚结上薄霜,我们 330 个小学生背着带耳罩的书包挤上高铁 —— 要去南昌科技馆玩干冰实验,到海洋馆看白鲸吐泡泡。出发前收到个橙红色双肩包,里面装着本科学漫画,封面上的机器人举着试管,旁边鲸鱼喷着 "每天一场科普剧" 的水花,角落 "方诚" 两个字像用荧光笔写的,亮闪闪的。
科技馆的白雾魔法
到南昌科技馆时,阳光正透过玻璃顶在实验台拼出光斑。穿蓝大褂的科学老师小林举着冒烟的烧杯:"这干冰温度比你们哈尔滨冬天的气温还低 80 度,摸不得哦"。她给每人发了套卡通实验器材,试管柄缠着防滑胶,"跟你们戴的滑雪手套一个道理,不打滑"。
互动区的实验台加了软垫,"前几天有同学磕到膝盖,连夜加装的",举着扩音喇叭的小陈说,她辫子上系着鲸鱼形状的发绳。有个男生把小苏打撒多了,泡沫溢出来,小林笑着递来抹布:"没事,旅行社备了 660 块抹布,够咱们撒两回"。
每天的科普剧藏着家乡梗:演 "气压实验" 时,机器人突然掏出冻梨道具:"就像你们冬天啃冻梨,越冷越硬";讲 "浮力原理" 时,演员踩着旱冰鞋滑过舞台:"跟你们在兆麟公园冰场滑冰一个道理"。休息时的点心是油炸糕,"找食堂的东北师傅炸的,豆沙馅甜得跟冰糖葫芦似的"。
展开剩余58%海洋馆的蓝色课堂
转去海洋馆那天,企鹅池的水温计指着零下 2 度。讲解员小张举着磷虾模型:"这是企鹅的零食,跟你们冬天囤的酸菜一样,得冷冻保存"。触摸池旁摆着防雾眼镜布,"知道你们从北方来,一进馆眼镜就起雾"。
动手环节学测海水盐度,小张给每人发了支刻度管:"比实验室的粗一倍,你们的小手好握"。有个女生怕鲨鱼模型,他递来毛绒白鲸玩偶:"抱着就不怕了,昨晚洗过晒得暖暖的"。
傍晚的科普剧在海底隧道上演,当讲到鲸鱼如何潜水时,背景突然亮起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冰滑梯画面:"看,鲸鱼摆尾和冰车下滑都靠重心移动"。散场时小陈给每人发了瓶格瓦斯,"跟你们秋林里买的一个味"。
书包里的科学宝藏
临走时翻科学漫画,发现最后页多了张 "研学小博士" 证书,盖着科技馆和海洋馆的章。最底下有行小字:"方诚旅游(南昌)国际旅行社",淡得像被海水冲过。
高铁驶过山海关时,有个女生举着实验记录本喊:"我知道干冰为什么会冒烟啦!" 其实不用喊,那副防滑试管、油炸糕的香、带着冻梨比喻的科普剧,早把知识的小浪花,悄悄装进了每个人的书包里。
发布于:江西省联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